老北京出殡撒纸钱的习俗开始于晚清时期,据《旧都文物略,杂事略》记载:“舁( yú)殡出门,预以秫秸扎架,广方数尺,遍粘以纸钱,临起杠时,举火焚架,绷弓一断,喷出无数纸钱,借风高空冲际,谓之‘买路钱’。近以火患预防,用人之手技持大叠纸钱,沿途掷之,其高骞数丈,散若蝴蝶,蹁跹回旋,纷然徐下。”

传统葬俗

纸钱通常是用白报纸(只有“丘”满三年以上的灵柩起灵时才用花红纸钱,据传袁世凯出殡时扬的是金纸钱)砸成的,圆形、直径约三寸余,中间有方孔,纸钱用绳子串成一串,在过去的纸店里有售卖。

老北京出殡时,孝子前面要专门安排一撒纸钱的人,此人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沓纸钱,边走边搓,以便纸钱成松散状,这样可以防止纸钱整沓扬上去再整沓下来。

出殡起杠时或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井台、祠庙、城门亦或是下葬时都要向高空撒纸钱。因为这些路卡,是逝者路过的地方,儿孙安排人撒纸钱,为的是打发路边的野鬼,让他们给新逝者让个道,以便顺利通过黄泉路。

撒纸钱不但要有很大的臂力,还要有一定的技巧,撒纸钱者要把纸钱撒向天空四五丈高,待纸钱散开时漫天皆白,大有遮天盖日之势,纸钱在空中盘旋,要半个小时落不下来(个人感觉有些夸张)。

清末民初,北京城有个撒纸钱的高手,因为颊上有一绺黑须,所以人称其为“一撮毛”,这个一撮毛专门接出殡撒纸钱的活。而且他撒纸钱向来有三个条件:

一是、纸钱不多不撒:至少要求丧家准备几百斤纸钱,用大排子车拉着。他自己带着几个徒弟,照例由徒弟将纸钱揉搓好了,由他往空中扬。然后又让事前组织好的一帮穷孩子,跟在仪仗两旁,去捡拾散落下来的纸钱,转卖给办丧事的人家从中取利。

二是、要求起杠换罩在十字路口的上风口,如旧时的虎坊桥京华印书局大楼旁等,在这些地方撒纸钱,纸钱可以借风势四散飘扬,经久不落。

三是、要求本家在起杠换罩、路祭时焚化巨码冥器,如起杠时最好烧所四合房,大火一起,趁着火势,来上几把纸钱,能超过城门楼子。据传当年有些大宅门富家子弟耗财买脸,居然与一撮毛打赌,说“您能扬过x x楼,我赏您一所小房”。因此每有一次大殡,一撮毛均满载而归。

那时一般人家出殡是请不起一撮毛的,同时又不能找个专门撒纸钱的。不少丧家出殡时,会雇一个挎着放有烧纸、冥钞的侄子,手里拿着香火,以便路过十字路口、井台、柯庙等处烧点纸,打发“外祟”,于是这个扬纸钱的差事就让这个人兼做了。

旧时,贫穷人家出殡也要撒纸钱,不过只是象征性地撒一下。到了1948年,整个社会都穷了,出殡时也不再向高空撒纸钱了,而是改成往地上扔纸钱。那时纸钱的直径也不过两寸而已,说是从大烧纸上替下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城人白事多实行火葬,尤其殡葬改革推行以来,北京人撒纸钱的习俗正逐渐消亡。不过在偏远的郊区,亦或思想比较保守的人家,会在死者去火葬场的路口撒些纸钱,以打发那些“外祟”,好让逝者顺利通过黄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