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民众自古以来习以土葬,死者因贫富不同,葬礼有简也有繁,大致可分四步。
首先、停尸:死者临终前,由近人帮助穿上准备好的“寿衣”。寿衣也叫“装裹衣”,一般都是棉衣。清代为朝服式样, 民国时期期男袍女裙。然后将其抬到外间屋搭好的停尸床上(床用门板临时搭成),床上褥子为黄色,死者身上蒙白色被单,称为“铺金盖银”。
枕头男的枕“福寿枕”(有福寿字样), 女的为“莲花枕”(有莲花图案)。还有的用“鸡毛枕”(鸡毛的形状)的。双手各执用面制作“打狗棒”一支,头前摆一小罐,上插“打狗棒”三支,意为去阴间路上打狗时用。
大门口旁竖一“坐钱”。“坐钱”为一根棍上绑着许多长条纸,纸的张数以死者岁数而定,纸头男的剪成尖角,女的剪成内角。死者咽气后即焚化纸钱,称为“烧倒头纸”,全家举哀。然后晚辈排队由一人持灯笼去土地庙烧纸叩头,称为“报庙”, 一日三次,晚上还要守尸。在此期间,乡亲们前来吊唁称为“吊纸" ,举家穿孝衣陪吊,孝子叩头称为“谢孝”。
其次、入殓:死者在死后的第二天举行入殓。入殓前先搭好灵棚,备好棺木。棺内用纸裱糊,铺烧低。放上七个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状,移尸时用席遮掩死者不能见天日。
人棺后孝子亲手将尸体扶正,头两侧用灰袋子塞好,使之固定,称作“栽头”。再用棉花“净面”。钉棺时孝子先钉几下,再叫别人盯好,然后叩头举哀。棺材一般为黑色或黑红色,棺材头上用漆写上死者的姓名(宋体)、岁数等叫“题柩”。父称“显考”;母称“显妣",如“显考X x公讳x享年xx岁之灵柩”。也有的在材头上贴上有寿字和蝙蝠的图案,称为“五福捧寿”。
再次、出殡:死者死后三五日出殡,出殡时富户人家聘请僧道念经为亡魂超度,接戏班唱坐腔戏。一般人家要雇吹鼓手等吹奏,并鸣放神枪、鞭炮。还要用纸扎制轿、车、马、猪、库楼、童男、童女等作为祭葬品。亲友送以礼帐、钱等以示哀悼,称为“出礼”。
起灵前,死者的儿子托着“灵牌”(上写xx x之神位),儿媳抱着“坐钱”,带着祭品,吹鼓手奏乐相陪,到土地庙叩头、焚化祭品,称为“送路”,意为送亡魂去西天之路。
事毕,儿媳扫土收起来,谓之“扫福”。起灵时上棺罩,邻里乡亲抬杠,长子摔盆,肩扛“引魂幡”,长媳抱丧罐,次子执“哭丧棒”,吹鼓手、神枪手开路直赴墓地。
新中国成立前,当地有入厝的习俗,即入险后暂不出殡,将棺材厝入砖丘之中,等合适的时机再安排下葬。采用此法,或因双亲尚有一人健在,或因暂时经济拮据无力出殡。新中国成立后,此习俗渐少
最后、下葬:墓穴多在“风水”先生指点下预先挖好,孝子要在四角挖第一锨。棺柩下葬后孝子们用馒头向棺柩掷去。弹回越远越有福,埋土时将幡插在棺木顶中央土中,随埋随提三次,谓之“长三长”,寓意日子越过越发旺。下葬完毕,儿媳在墓四角各抓一把土兜回家,谓之“抓福”。
下葬三天后,丧家备好祭品到墓地祭祀修整新坟,称为“圆坟”,随之把引魂幡拆掉。其后每七天为一祭日,共三十五天,称为“五七”。周年为祭日,进行祭祀,除夕守孝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