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政府的推广宣传,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转向节地生态安葬。目前北京市33家经营性墓地均有开设生态葬区或提供生态葬服务。据统计,2017年北京节地生态安葬率已达44%,2020年有望突破50%。

长青生命纪念园,逝者家属向生态葬纪念碑献花

此外,今年北京还新增5家公墓开展自然葬服务,目前正在进行节地生态公墓建设验收。生态墓园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北京有墓地的区都将建设一处生态墓园。

大力推广节地生态葬的背后,是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和公墓用地资源紧张的矛盾,以及传统殡葬方式、祭扫形式带来的环境压力。

据原北京市卫计委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市年死亡人口数量从2000年的67977人,增加到2015年的86007人。2014年至2018年,北京全市火化遗体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去年增幅最大,遗体火化数量比2017年增加4156具。

究其原因,是北京日益明显的老龄化程度。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介绍,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的18年间,老年人口净增1.1亿。《北京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6年-2017年)》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29.2万人,老龄化比例超过24%,居全国第二。

在此背景下,生态殡葬改革也有了更多可为空间。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态化骨灰安葬方式。要求城镇公益性公墓提供树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样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早在2015年,北京就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50%生态殡葬的目标。同时,当年起,北京对于租用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明确了以适当方式进行节地生态化改造,原则上不再以传统墓穴的形式续租。

节地生态安葬相关政策出台后,北京又在传统丧葬补贴基础上增加了生态葬补贴。

2016年,北京先后出台《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管理办法》。例如,选择海葬、自然葬可获得全免费服务;重点优抚对象和低保对象选择立体骨灰安葬免费等。

2017年,北京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明确对选择骨灰海葬或自然葬的给予政府补贴,还减免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整容、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存放等六项殡仪服务的基本费用。

北京还明确,根据补贴实施效果,要进一步研究拓展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其他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政策。未来,补贴政策有望进一步增加。

一些区在市级补贴政策基础上还加大补贴力度,顺义出台规定,采用海葬、深埋、不留骨灰和骨灰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葬形式的,在既有补贴基础上再给予每份骨灰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

2018年北京骨灰立体葬105份补贴11.9万元、骨灰自然葬435份补贴174万元、骨灰海葬2760份补贴1104万元、殡仪补贴747份85.8万元,共计补贴1375.7万元。

在政府大力推广和财政补贴下,节地生态葬数量逐步攀升。统计显示,仅2017年,就有近半数逝者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每年的增幅还在继续往上走。

与此同时,市民也开始对生态葬的供给和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生态葬是否过于简陋,产品设计和服务也影响着市民的选择。”戚学森认为。

“生态墓园绿化率达到90%,尤其是园内不能设置墓碑,以消除人们对传统墓地的阴森印象,让生态墓园融入城市景观之中。”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北京推出生态墓园示范区,集生态安葬、城市绿地、休闲健身、旅游踏青于一体。

八宝山革命公墓生态墓园是殡葬品质改革的典范。据介绍,生态墓园在葬式葬法、墓型设计、环境渲染等方面,打破传统墓葬形式,充分体现“绿色”“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近几年集中建设,生态墓园无论从葬式葬法还是环境布置上,被越来越多家属接受、认可。目前,生态墓园已安葬200多位逝者。同时,仍有300多名家属登记排队等待生态安葬。

在此基础上,一些墓园和殡仪馆还推出更多新型的生态葬方式。

八宝山人民公墓西北侧区域的“生肖生态葬区”格外引人注目。“十二生肖传说浮雕”镶嵌在安葬墙体外,墙上置有各种景观花盆式碑体。骨灰葬于墙体内部,安葬时使用公墓提供的可降解专用骨灰罐。

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花盆可以插放鲜花、绢花,盆外侧刻有各种石雕图案盆,内侧可刻写逝者姓名及生卒时间。

八宝山殡仪馆今年则推出将逝者骨灰融进宝石,制作成项链、吊坠等饰品的新型安葬服务——“舍爱·晶烁”项目。该项目将逝者骨灰制成密度高体积小、美观且不会风化变质的颗粒状结晶体。这些小的晶体被称作“望云珠”,逝者家属可将这些晶体保留在身旁。据介绍,通过专业设备催化将骨灰结晶,仅需要2个小时。

为此,八宝山殡仪馆专门改造了一间工作室。殡仪馆的一间小屋内,陈设各种各样的宝石饰品,这些饰品特别之处在于都融进了逝者的骨灰。

这是一种全新的情感寄托模式,我们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和便捷化的骨灰安放服务,也是想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八宝山殡仪馆副主任周卫华说。

除安葬方式的革新外,纪念方式也有了新的尝试。肖成龙说,“目前节地生态安葬推广存在一定问题,很多人对奖补其实无动于衷。”针对这一问题肖成龙认为,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更加注重方式方法,不能仅仅是粗暴地推广、要求落实,要因势利导而非禁止堵截。“规定要执行,但有的时候更要‘以德治理’。”

另一方面,安葬条件要不断改进。如果仅仅是简单的集中安葬,不方便祭拜,很可能引起反弹。因此要加强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安葬设施建设,使安葬环境更加人性化,让每个人走得更有尊严。同时,墓园要建设得庄重优雅像公园一样,把这个墓园打造成可以休闲、放松的地方。

此外,他还强调,要注重节地生态安葬的信息化发展。近些年政府不断提倡网络祭祀,一方面祭祀高峰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网上祭祀可以跨越时空界限,便于随时随地缅怀故人。“在鼓励大胆引用科技创新的同时,更要提倡的是,在悼念故人时怀念其优秀品德,最终也利于社会谐发展。”

“正如于光远先生生前所言,人类的文化无外乎生存文化和死亡文化。”肖成龙说,人从自然中来,最终也回归自然。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文关怀型、科技创新型、公益惠民型、文化传承型的节地生态安葬模式,能够让人们更加重视对于故人精神品质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