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著名长城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5月14日因病逝世,享年88岁。5月20日上午9时,罗哲文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为深切缅怀罗哲文先生对长城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也同时为罗哲文先生举行了告别仪式。
罗哲文先生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刘敦桢等古建大师。1950年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古建专家,多年来一直为保护长城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西北70公里处的延庆县境内,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的一个山口。这里自古就是通衢西北、拱护陵京的重要军事战略要地。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朝初年,元太祖朱元璋曾派兵在这一地区筑关制塞,修筑长城。历经近百年,先后经过18次大规模的修筑。这里“城关相连、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军事防御体系严密,建筑工艺水平高超,是万里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中最为精华的地段。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作为万里长城的代表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风雨的侵蚀、战争以及人为的破坏,八达岭长城已是残破不堪。残垣断壁间杂草丛生,昔日叱咤风云的“北门锁钥”和“居庸外镇”两座城台坍落于尘灰之中,往日的雄风埋没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八达岭长城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全国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先生提议修复长城,年仅28岁的罗哲文担负起了修复长城的重任。由于长城分布范围广泛,只能选择重点的地段进行维修。经过研究,罗哲文提出建议选择首先修复八达岭长城。最终八达岭长城成为了长城修复工作的第一站。在修复过程,罗哲文不畏八达岭高山峻岭的险要,克服住宿、交通等重重困难,骑着毛驴上八达岭。经过无数次地实地考察后,他反复斟酌,绘制出了八达岭长城维修规划图。他亲力亲为,还与建筑工人们一起到山沟里收集一块一块塌下的青砖,终于使古老的八达岭长城再次绽放光芒。
今天,八达岭长城的游览面积已由以前的1.9平方千米扩大到了12.5平方千米,开放的长城长度达到了3741米,修复并开放墙台、敌楼21座。同时,隶属于八达岭长城景区的水关长城和残长城两个景区也全面实施了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提升了旅游服务的接待水平,保障了长城文物主体的安全。特别是,2008年延庆县启动了《长城保护行动计划》,对保护区内的长城进行了科学踏查和资料收集,并完成了近3000米国保未开放段长城的抢险加固工作。
S216线公路担负着京藏高速(原八达岭高速)辅路职能,50多年以来各种车辆横穿八达岭关城而过,对文物本身和游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保护文物主体安全,解决人车混行的局面,八达岭长城景区提出了修建“八达岭过境公路”的工程方案,将S216省道置换出八达岭长城的核心景区。罗哲文得知此项工程后,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联同七位专家建言北京市政府。最终全长7.2公里的“八达岭过境公路”于2011年9月1日竣工通车,彻底消除了景区人车混行的现象,保障了长城文物主体的安全。
今天的八达岭长城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已经成为世界各族人民之间文化交流和传递和平与友谊的纽带。迄今,八达岭长城已经累计接待了近2亿中外游人。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罗哲文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离开了他热爱的文物保护事业。但是他笃学敬业、谦虚严谨、光明磊落的品格和做事的高尚风范,将一直激励着我们。
附:罗哲文先生与八达岭长城
罗哲文先生在半个多世纪里“累登九镇三关险,踏遍长城万里遥”,与长城结下了不解缘,感情越来越深厚。以下,介绍罗哲文先生与八达岭长城的几件小事。
一、抗战胜利后,骑毛驴走路来到八达岭长城
罗哲文先生自述:“抗战胜利以后,我随着中国营造学社复员来北平,到了清华大学营建系,做古建筑的调研工作。雄伟的长城蜿蜒在巍巍燕山之上。我费了很大的劲,骑毛驴,走路去八达岭,瞻仰了长城的雄姿,发出了无限的惊叹。”
二、担任考察并提出维修八达岭长城的第一人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出开发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建议。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罗哲文,维修长城的第一站是八达岭。
罗哲文先生先乘火车到达八达岭车站,然后骑着小毛驴上山考察。后来他回忆道:“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经很晚。当时的八达岭满目荒凉,夕阳照着山上的长城残骸。我想起当年戍边的战士就在这儿待着,当年的长城一定非常的雄壮。”
第二次罗哲文先生去看到的还是倒塌的砖墙,破败荒凉。不过想到承担起了长城的修复工作,除了感怀之外,他更加激动,并作了一首诗:“断壁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赐上金戎刀,要使长龙复旧观。”
为了方便考察,罗哲文先生和同事就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店里,每天骑着毛驴上八达岭。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后,他拿出了八达岭长城维修规划图,并请梁思成审定。梁思成给了他三个建议:要按照原状修;保护古意,避免现代化;要绿化,但不能在长城边上种高大树木,否则不利于保护长城,也影响观看效果。那张有梁思成审定签名的图纸,如今已下落不明,让罗哲文先生抱憾不已。
修复古建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用原材料修,这在长城修复中显得尤为困难。罗哲文和建筑工人们只好到山沟里收集一块一块塌下的青砖,从沙土里挖掘砖块。
三、在对八达岭长城的考察中,曾在三堡的一间小屋和衣过夜
罗哲文先生自述:“在对八达岭长城的勘察设计时,我们乘火车到八达岭车站以后,需步行到八达岭,然后步行或骑毛驴上山。当时的八达岭满目荒凉,从明代以后,已经三、四百年没有维修了。我站在长城上,为能够参加新中国首次维修长城工作深感光荣和骄傲。当时工作条件比起现在来是相当艰苦的。八达岭上的几间小屋已经墙倒屋塌,根本不能住宿。可是,有一次,为了考察关沟中的情况,不得不在三堡的一间小屋中和衣过夜,夜风吹来,简直与露宿毫无差别。考察条件虽然艰苦,但是长城的雄姿,总在激励着我。”
四、在八达岭长城对外开放之初,亲自做过导游
罗哲文先生自述:“维修后的八达岭长城对外开放了,国内外游人络绎不绝。我曾一度做过参观八达岭长城的导游。我发现人们都希望多知道一些长城的情况。记得大约是1954年,我陪一位外国首相参观八达岭长城。”
五、为宣传介绍长城撰写出版了解放后第一本八达岭长城专著
罗哲文先生自述:“游人参观长城时,经常问到一些问题。如万里长城一共有多长?长城是不是秦始皇修建的?长城是用什么材料修建的等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为了宣传、介绍长城,我写了一本名叫《万里长城――八达岭》的小册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被称为解放后第一本有关长城的专著。后来,我又写了历史小丛书中《长城史话》小册子。”(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