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长三短的汽笛声,6艘承载着100多位逝者骨灰和家属的轮船驶离青岛码头,驶向骨灰撒海的指定海域。逝者家属在轮船上表情凝重,有些将一瓣瓣的菊花慢慢撒入大海。

家住青岛市杭州路的曹秀花和丈夫来海葬自己的母亲。她说:“母亲在1987年76岁的时候去世,骨灰盒放在殡仪馆20多年了。逐渐我们年龄也大了,去祭拜很不方便。青岛人对海有感情,看见大海就像看见了亲人,舒服!以后来海边就能看到母亲了。”

在中国传统祭奠日农历十月初一临近之际,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从23日至24日举行集体海葬,将有400多具骨灰与大海融为一体。这也是青岛首次免费为有当地常住户口的逝者举行海葬。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殡葬是“入土为安”,所以土葬一直是中国人殡葬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墓地越来越多、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近年来,中国各地政府倡导绿色殡葬,在青岛之前大连已开始为有当地常住户口的死者免费举行海葬,北京则由政府拨付骨灰撒海补贴资金,具备开展骨灰撒海业务资格的殡仪服务机构可申请骨灰撒海业务补贴,绿色殡葬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来自山东省内陆城市淄博市的姚玉霞今年47岁,这次和丈夫及女儿来为公公和婆婆海葬,她说:“公公1998年就去世了,婆婆是今年7月份去世的,骨灰盒一直存放在社区纪念堂。我一直动员家人来海葬,但是都不同意,说这是不孝,今年家人可算是想通了。”

近年来,除青岛和大连等城市举办海葬外,内陆城市太原、哈尔滨和沈阳等地政府部门也在市民的要求下联系沿海城市天津等举办集体海葬。同时,参加树葬、花葬和坛葬等绿色殡葬方式的人也越来越多,深圳市从2008年开始的树葬已有100多名逝者参与。

记者在全国目前唯一一座纯生态墓地青岛福宁园看到,整个墓地类似公园,绿色草坪、花坛和参天大树在起伏的丘陵上错落有致。青岛市民政局介绍,近年来青岛市生态丧葬的人数正逐年上升。

2010年3月底发布的中国首部殡葬题材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指出,公民绿色殡葬意识普遍提高,“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环保理念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

虽然参加海葬等绿色殡葬的人数正在逐年上升,但是比例仍然很少。青岛市殡仪管理所办公室主任熊卫国告诉记者,青岛市殡仪馆每年火化一万多具遗体,今年参加海葬是最多的一年也仅有400多具,占整体的比例还很少。

青岛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郭可凰认为,目前参加绿色丧葬比例较少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千百年来“入土为安”的观念对公众的影响还很深,特别是农村居民,这种观念很难扭转,需要持续地讲解绿色殡葬的意义并进行引导。

记者了解到,除海葬的价格在500元左右外,并且大连和青岛已经实现由政府“买单”,其他绿色殡葬的方式价格高昂,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例如,目前墓园树葬双穴位和盆景葬双穴位需要2万多元,草坪葬的价格甚至高达9万多元。